解表

2024081621:43
 
轉載文章
林兩傳醫師


解表
用解表藥發汗,在中醫裡是很重要的治療手段,但是這其中有些概念值得深入討論。
有一次,聽見兒子請教一位中獸醫師,狗沒有汗腺,如何使用解表藥?聽見那位中獸醫師說,狗在腳掌還是有些汗腺的,因此解表藥還是可以使用,但是劑量就很有講究了。我聽了覺得怪怪的,一下子也沒反應過來。回頭想想才知道問題在哪裡。
記得我的書裡面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原本行動有點遲緩的老先生,感冒受寒以後,全身鎖住,行動非常困難,連轉身、坐起,都要努力半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皮膚受寒以後,繃緊了,所以連帶表層肌肉都受牽連,因此活動困難。
傷寒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皮膚繃緊,感覺接受器敏感度增加,因此對空氣流動和溫度變化感受敏銳,故而惡寒畏風。可以試著把手臂內側皮膚繃緊,吹風看看感受就知道。感冒惡寒的病人,把皮膚鬆解,就可以好很多。至於頭項強痛,也是因為皮膚繃緊,造成肌肉活動受阻,活動時張力感受器容易達到閾值造成的。所以上面說的那位老先生,我用針解開皮膚之後,表層的結構網絡鬆解,就當下恢復原來身體的可動性了。
表層的結構網絡滯住以後,整個結構網絡的流通性就變得很不好。古書醫案裡有不少奇怪的病例,是從解表類方劑治療,主要就在疏通了表層結構網絡,使全身的流通正常。中醫古籍裡,救命的藥物常常不是附子就是大黃。附子治療動能不足,而大黃則是處理身體內有動能,但深層結構網絡滯住不能動,疏通深層結構網絡的。不管是表層還是深層的阻滯,整個結構疏通了,各部位產生的症狀也可以因而改善或消除,不必逐項對應疏解。
因此,解表藥主要在疏通淺層結構網絡的阻滯,目標並非發汗,發汗只是表層疏通了之後的附帶現象。就像用大黃解燥屎,只是深層疏通了之後的現象,病因不在燥屎。所以解表藥這個詞是很高明的,發汗劑則是只見表象的說法。
至於傷寒論裡說的「脈浮」,是把脈時一種特別的感受。就是摸到皮膚,還沒有摸到血管,就感受到血管的跳動,這才是真正要解表的「浮脈」。皮膚繃緊到影響肌肉的活動時,才會出現「病象」,也才能形成「病因」。由於皮膚繃緊影響下面的網絡,因此血管跳動時的搏動,才會傳導到皮膚,這時才是真正要解表。而不是血管比較浮起來,就是浮脈。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病人的皮膚繃的很緊,下面的肌肉感覺黏在皮膚上,整個肢體有點凍住的樣子。如果處方裡加一些解表藥,像荊芥、防風之類的,對於整個結構網絡的鬆解,會很有幫助。所以《備急千金要方》裡,痠痛、疼痛類的處方,常常都有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目的不在發汗,在「解表」!
所以我想中獸醫用解表藥,應該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而不在汗腺的位置或汗腺的多寡!
林兩傳2022.04.30台灣桃園


PS.
林醫師講的真好,就像有些人感冒後覺身體酸痛或頭痛但又沒有發燒,也是這個原理。
文章內所提老伯伯身體受寒皮膚繃緊,行動不便中醫有ㄧ病名稱為風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