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尿、夜尿、攝護腺腫大(四)網路流傳,睡前大量喝水可預防中風

2023011511:33
 
頻尿、夜尿、攝護腺腫大(四)網路流傳,睡前大量喝水可預防中風
文/趙建發中醫師

因找不到原文所以只能舉網路文章中的大概意思如下
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這7~8小時中卻無法適時喝水,會造成血液內水分不夠使血管黏稠度變高引發血管阻塞風險。哈佛大學的研究曾發現早上6~9點是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的時刻。所以睡前喝水能預防中風。


我剛看到LINE上的這篇文章時覺得應該是大家看看就好不會當一回事,沒想到後來很多來看晚上睡眠不好或夜間睡覺時要起來小便次數多而打擾了睡眠的患者,都和此網路流傳文章有關因為很多人怕晚上因為沒喝水而使血液內水分不夠使血管黏稠度變高引發血管阻塞風險,所以睡前都會喝水而且起來小便後更會再喝水補充水分,結果造成晚上要起來多次小便而造成睡眠中斷且睡眠品質不佳,而使得早上起床後的精神不好,因此覺得有必要更正大眾的觀念,接下來要提出我對上篇網路文章的看法
1.上面的文章把哈佛大學的研究曾發現早上6~9點是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的時刻,和晚上睡時的血管中水分不夠而使黏稠度增加劃上等號,說是中風和心肌梗塞都是因為水分不夠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這種自己的歸納分析法有待商榷,應該是要把哈佛大學的研究全文拿出來看是否這篇研究報告有下此結論,而不是斷章取義的只引用此研究報告的結論而推斷出此是因血管內水分不夠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管阻塞風險。

 2.另外有讀過西醫生理學的都知道人體在睡覺時為了避免睡眠時起來小便而打擾睡眠,會在晚上分泌較多抗利尿激素(ADH),而讓人體水分留在體內而使得尿量減少不用起來小便,而上面文章所說的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其實也會因抗利尿激素讓體內保留的水分而足以應付,不致於造成血管內水分不夠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寫上面文章的人顯然不知道人體還有這種生理機制。
參考

http://www.shutien.org.tw/pr_news_detail.aspx?newsid=1233
以下為節錄
抗利尿激素(ADH)是由腦下垂體釋出,主要功用是促進腎臟的水份再吸收,濃縮尿液。當體液增多時(大量飲水、血液滲透壓降低),抗利尿素分泌會減少,腎對水的吸收減少,尿量就會增多。當體液缺乏 (口渴、流汗、出血)時,抗利尿素分泌就會增加,使得尿量減少。這是人體維持水份平衡的本能。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值為0.4-2.4 pg/mL,它的分泌有明顯的日夜變化,白天製造較少,白天尿多;夜間製造較多,晚上尿少;目的就是讓人可好好睡覺。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老人夜間ADH分泌不足,且日夜變化消失,因而加重夜間多尿症狀。

3.所以結論就是不用擔心晚上睡前不喝水而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管阻塞風險,這個說法在科學的生理學來看是有問題的。


以下為西醫師的對此網路文章的看法
請參考。

https://www.taipeineuro.org.tw/blog-01/
全文如下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低溫容易誘發腦中風,而網路流傳,睡前大量喝水可預防中風,但雙和醫院副院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胡朝榮表示,此種說法並未經過科學驗證,雖然多喝水確實有助於降低腦中風的風險,但並不限於特定時間點,適時補充水分即可
胡朝榮指出,睡前大量喝水可預防腦中風的邏輯,應該是睡眠過程中,張口呼吸可能導致水分蒸發、脫水,血液黏稠度上升,進而提高血管阻塞的機會,只是此種說法並未經過科學驗證,是否真的如此有待商榷。

胡朝榮解釋,多喝水、降低脫水發生率,確實可預防中風,但並無什麼時段飲水或飲用量要達到多少的條件,只要口渴再喝就好。

不過,胡朝榮提及,臨床發現,部分腦中風患者因為行動不便、如廁不易,或是有吞嚥障礙、容易嗆到就會減少飲水量,只是此舉反而可能引發排便不順、提高再次腦中風的機率,因此一定要適時喝水,尤其有從事戶外活動時更要多補充水分。